你知道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哪一年吗?

来源:发财农业网时间:2023-01-11 16:57:43编辑:发财树农科编辑 当前位置:发财农业网 > 种植 > 农作物 > 水稻 > 手机阅读

1973年,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。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“杂交水稻之父”的称号,并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。

你知道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哪一年吗?
 
水稻是一种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植物,即雄蕊和雌蕊长在同一朵花里,雄蕊花药成熟,授予同花中的雌蕊使其受孕结实,便成了一粒种子。所以水稻也被称为单颖果作物。
 
培育杂交稻种,首先必须找到水稻雄性不育的植株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杂交种子,必须排除每朵花中的雄蕊或使其失去授粉能力,才能实现异花授粉。在当时,由于水稻花器小,用人工办法去雄是相当困难的。而且要培育用于生产的大量杂种,就必须在一棵棵稻株上一朵花一朵花地去雄,在具体实践上是行不通的。
 
第二个办法就是培育雄性自然不育的“母稻”,即雄性不育系。有了它再用其它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,这种方法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,当时国际上有专家断言“此路不通”。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“单颖果作物”,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,无法应用于生产。虽然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难题,但袁隆平决心攻破难关。
 
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,袁隆平在每年的水稻扬花季节,都要在几百万株水稻中细心搜寻,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艰难。1970年11月,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雄蕊花粉不育的野生株,并将其命名为“野败”。
 
找到了“野败”,袁隆平如获至宝,带领助手奋力攻关,终于在1972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的水稻雄性不育系。与此同时,袁隆平把他们最新发现的“野败”的珍贵材料无私地奉献给全国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协作攻关。
 
1973年,他们成功地筛选出恢复系。至此,杂交水稻终于能够真正应用于生产,以20%的增产幅度大面积地在全国推广产生了巨大的效益。在集体的努力下,1973年袁隆平10余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,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。他试种的水稻亩产达500公斤,而晚稻亩产达600公斤!
 
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,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,它的种植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。1975年,杂交水稻种植面积5000亩,到1980年已猛增到8000多万亩。后来,柬埔寨、菲律宾、泰国等国家也相继引进。袁隆平理想的种子,成功地在世界范围内生根发芽,结出累累硕果。这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,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,也填饱了世界上更多张饥饿的嘴。
相关文章:

水稻本月排行